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校园宣讲会 
 七省七校 
 招聘公告 
 生源信息 
校长王键吉教授在“第三届(中部)教育发展高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全文: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2-04-28 09:23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综合指标。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二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河南科技大学在长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优良传统,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一、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河南科技大学的诞生与新中国工业发展相伴相随,渊源密切。学校1952年始建于北京。“一五”期间,国家规划建设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有7个建在洛阳,洛阳由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为满足新兴工业基地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学校1956年迁至洛阳。

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这种特殊渊源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从1958年参与试制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今天全系列拖拉机的研发;从1974年创建国内高校唯一的轴承专业,到2006年国家明确河南科技大学为我国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唯一高校;从1993年率先在我国机械行业成立第一个产学研董事会,到2003年被确定为洛阳“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实施主体之一;从早期松散的技术合作,到近年来联合大型企业、科研院所成立“工信部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盾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几十年持之以恒,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领域,持续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

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过程,既是学校奉献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自己,不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过程。以学校与我国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企业中信重工之间的合作为例:学校与中信重工共建了“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的土压平衡式盾构机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等大型工程;联合开发出世界上直径最大、井深最深的钻井工艺及成套设备;共同完成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虚拟设计制造技术的大型矿井提升装备”,成功应用于年产量800万吨的大型矿井;共同研制的20米大型数控车床,解决了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关键设备——船闸启闭机的制造难题;共同研发的特大型铸件铸造技术,圆满完成了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上10件百吨级铸件的生产,其中重达520吨的油压机上横梁是世界第一铸件。这些项目的成功完成,既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学校锻炼了一支站在行业发展前沿、能够承担高级别重大项目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为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学研合作的过程,还是学校塑造教育品牌,不断提升行业和社会美誉度、影响力的过程。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高校中唯一的轴承本科专业。该专业在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和轴研科技的长期合作中,成功完成了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盾构机刀盘主轴承,风力发电机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浆轴承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尤其是共同研发的航天导航轴承,已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北斗”、“天链”等多种型号航天器上。正是产学研合作中的这种特殊贡献,使得学校在行业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河南科技大学为我国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唯一高校。学校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浦军校”,毕业生在该行业有着突出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全国2000多家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的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70%出自我校,“轴研科技”以及国内顶尖的哈、瓦、洛三大轴承企业总工程师均为我校毕业生。

二、在产学研合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应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些特征,尤其是在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导致这种问题原因很多,其中实践型、创新型教育资源欠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河南科技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与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长期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45个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生。校内外导师执行统一的选聘条件,导师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通过双导师制,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已在合作单位中聘任研究生导师236人。

二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我们以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工程科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现已依托大型企业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17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四年制本科生,实行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1年的“3+l”模式;工学硕士,实行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2年,毕业论文1年的“2+1”模式。

三是把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例如,法学院通过把法院的审判法庭搬进课堂,加强学生的专业训练;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则依托学校的MBA教育,与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MBA学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强化校内的学研结合。通过全方位开放各类实验室、吸收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工程”等措施,全面加强校内学研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近两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分列全国高校第67和第59位,并获得河南高校唯一的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在第二届“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上,学生的两个创业项目分获企业300万元和50万元资助;学生驾驶自己设计制作的赛车,在第一、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共夺得绿色环保、最佳外观设计、最佳安全性等10项大奖。

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年来,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就业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到校招聘毕业生的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越来越多。实践证明,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12年4月26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