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校园宣讲会 
 七省七校 
 招聘公告 
 生源信息 
《河南教育》报道:“定制培训”——河科大破解就业难题新尝试
2010-12-06 08:26  

(特约记者 韩卫红)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国内各行业人才需求也随之大增。然而大学生就业依然是个难题。是单纯的人才过剩,还是大学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事实上,在大学生四处寻找伯乐和岗位的时候,众多用人单位也正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一边是“难就业”,一边是“用工荒”,如何让就业者和用工者“对上象”“牵起手”呢?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推出的“定制培训”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和企业“联姻”架起了一座桥梁,或可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就业难催生大学生培养新模式

“收获挺大的,书上讲的和实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虽然找实习单位不太顺利。”没有考研计划的大二学生小王坦言,就业压力大一下学期就感受到了。暑假一个多月的打工实习积累的工作经验,将来更容易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大学生“双选会”上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每年都会见诸报端。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2010年应届毕业生超过630万人,有关部门预计2011年将达到 643 万、2013 年667 万、2015 年为691 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而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农业科技方面,预计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工业机械方面,人才缺口达1220万人;服务业方面,人才缺口325万人。这说明,我国劳动力总体富余的同时,专业技术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寻寻觅觅,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望眼欲穿。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在哪里?真的是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造成的吗?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直言:“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仅仅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是数量背后的就业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困局更多凸显的不是单纯的人才过剩和缺失,而是就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既表现在毕业生自我期望值过高、求职技巧缺乏等方面,还表现在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向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的脱节。要解决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就要求社会要提供较好的环境、完善招聘单位用人制度,高校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尽量缩短大学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畅通就业渠道。

“现在不少学生希望能到与自己专业相近的企业实习,为将来就业打基础。‘定制培训’培养模式就是源于大学生对就业的需求而推出的,我们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搭起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河科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宏伟说。

“定制培训”成为大学生就业新模式

“定制培训”就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使之更有利于企业参训学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针对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培训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要,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进而巩固和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企业与培训机构相互合作而为企业培养目标人才的“定制培训”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把此模式引入到毕业生教育中。高校有计划地与地方企业合作,以期达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用人单位能够选择到如意的人才。

为实现高校育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决定借鉴企业“定制培训”模式,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期破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不同,培养学生要根据学校的运行规律进行。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制定的“定制培训”方案主要分为三步走:一是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培训方;二是学院配合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选定预培训人员,同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实训就业协议书;三是从大四开始进入培训程序,经培训考核后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办理学生档案移交手续。

实训机构就是对员工和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的专门机构。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目前被引入“营销管理”和“商务管理”专业,又由于大学生就业难而再次被引入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般来讲,企业“定制培训”是企业与实训机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但对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来说,实训机构和企业都是“定制培训”合作的对象,由此创立了“高校+企业”、“高校+实训机构”两种模式。这样一来,合作渠道就宽得多了,就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2009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始与无锡NIIT外包学院等实训机构合作,今年有7名学生通过在实训机构的“定制培训”顺利进入中软国际、浪潮世科、海辉等业内知名企业。

那么,如何与企业对接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首先把目光投向了许继集团。作为国家重点生产继电保护控制和自动化成套装置的大型一级企业,许继集团自1997年实施人才工程以来,已有1000余名毕业于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加盟许继集团,其中不乏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身影。

2009年, 当许继集团“求才知心,用才同心,留才关心”的诉求与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目标相遇时,“一见钟情”碰出的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个人才供给,一个人才需求,校企牵手达成共识,以“建立校企联合就业培训基地”为试点,在我省率先引入并推出“定制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并非所有同学都能进入培训基地,有意愿将来到许继集团工作的同学要自愿报名;符合“思想品德端正、身体健康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记录,各科学习成绩良好,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取得国家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证、学位证”等条件的才能进入培训名单,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或省(市)级比赛(竞赛)相关荣誉获得者将被优先考虑。而能否于毕业时和许继集团签订就业协议并去工作,还需要企业的考核认定以及学生自己对企业的最终选择。

今年暑假,河南科技大学与许继集团仪表有限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签约及授牌仪式,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8名大三学生作为首批“定制培训”学生进入许继电器仪表有限公司实训。这是继今年4月该校与许继电气集团仪表有限公司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后的又一实质性合作,标志着河科大与许继集团开始实施校企联动培养人才,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定制培训”就业新模式。

“定制培训”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

把“定制培训”引入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尝试。“定制培训”犹如鳗鱼激活了一池清水一样,引发了一系列探索和变化,这是学生和学院所没有料到的。

学生思想言行有了新面貌。“‘定制培训’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行业、企业的了解,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就业方向更明确,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引起了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的思考和选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更加优秀,希望能够符合企业需要的条件。”高宏伟认为,该模式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已不局限于入选的部分同学,而是学院的许多同学。

学生工作有了新思路。为使大学生更好就业,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推行“分专业配置辅导机制”,即按专业配置辅导员,而不是按年级配置辅导员。“对专业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就业。”高宏伟说,希望这个机制能深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成长成才层次,适应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科研有了新变化。河南科技大学在许继建立集团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做法,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基地建立主要着眼于学校对企业人才知识层次的提升,即许继集团选送优秀员工到河南科技大学接受辅导,学校在基地对考取研究生的员工进行学习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学员可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方向开展研究。如此,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员的研究能力,还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培养模式有了新探索。在推出“定制培训”的同时,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始探索施行“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所谓“3+1”实训就业培养模式,就是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参加企业内训并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大四参加企业内训或实训机构培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课程已在前三年完成的基础之上。

“针对人才供需矛盾,我们准备将‘定制培训’这一模式变成为‘3+1’模式。这一模式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变化,而是学院对大学生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管理等进行的实质性变革。”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普杰信说。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在全国有重点地选择实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在建立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设立以该单位冠名的奖学金,激励学生尽早谋划,立志投身该单位”的发展策略,选择更多的实训机构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

《河南教育》2010年11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