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 “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和“交通运输”3个本科专业,均为一本招生,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下设汽车发动机、制冷与空调和热能工程3个专业方向。车辆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为教育部第二批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单独招生。学院拥有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省一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省二级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内燃机节能与低排放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低风速风电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高效换热与热工系统节能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车辆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车辆现代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目前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能源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单位,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执行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经过60余年的专业建设,学院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课程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7人。出国留学经历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校骨干青年教师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
学院与奇瑞、吉利、长城、东风集团、中国一拖、潍柴动力、玉柴、隆华制冷、开封空分、新航集团、大唐发电、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德邦物流等国内著名汽车、发动机、制冷空调、热能、交通服务等企业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得到高度认可和优秀评价。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及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近年来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学院在学校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均以第一名荣获“挑战杯”;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主体,学院于2010年组建了河南科技大学“河洛风”方程式赛车队,并连续五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斩获多项大奖。
学院注重大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工作为重点,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关爱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健康;以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抓手,努力加强学风建设,在学院形成“勤、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近年来学院英语四级通过率在学校名列前茅;以备战校运动会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学院已连续十年荣获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车辆工程 学生在校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学、机械原理、测试技术、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三维造型设计、机械创新与设计、车辆制造工艺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车辆构造、车辆理论、车辆设计、车辆电器与电子技术、车辆实验技术、车辆造型、车身设计、车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课。同时还需参加实习、计算机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车辆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公司从事各种车辆(包括汽车、工程车辆、专用车辆、拖拉机)的研究、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开发、应用研究等工作,也可以从事车辆相关行业的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 设有汽车发动机、制冷与空调和热能工程3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动力、能源、热工、机械、材料、化工、电子等基础知识,在相应专业方向上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在校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系统地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还要参加工程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课程方面,汽车发动机方向主要有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原理、内燃机设计和内燃机测试技术等课程;制冷与空调方向主要有制冷原理与设备、空气调节、制冷压缩机和制冷装置设计等课程;热能工程方向主要有锅炉原理、燃料与燃烧、燃烧污染物及控制和热力发电厂等课程。
通过理论学习和工程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同时具有较好人文素质、具备较强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发动机、能源动力、制冷空调、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教学和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交通运输 学生在校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车辆构造、交通运输学、物流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营销保险与理赔、运输组织与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要参加认识实习、拆装实习、驾驶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工程)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具有从事汽车及相关设备的设计制造、检测维修、营销保险、事故理赔、公路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懂理论、擅技术、精应用”的专业素质,成为在汽车及其相关行业内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保险与理赔、公路运输、城市交通和物流管理等行业内从事科研、设计、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