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是人文精神积淀厚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院。学院下设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一个河洛文化研究所专门研究机构,具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个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河洛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教授、副教授14人,博士32人。学院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风气浓厚,考研率、公务员考取率、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攀升,毕业生以适应面宽、能力强、分配去向广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我们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资源。漫步洛浦,坐拥书城,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欢迎莘莘学子报考我校。
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为推广汉语言文学文化培养师资力量的专门专业,主要从事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进行汉语教学,同时服务于一切国内国际中外文化交流机构。洛阳是国际知名古都城市,我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立足于此基础,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城市和校园文化环境优越。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强调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突出英语训练,关注学生国际视野的开发和交流,重视外事接待,设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未来学生能够成为适应汉语国际教育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美学、文艺心理学、中外文化比较、西方礼仪文化、影视文学鉴赏、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对外汉语教材教法等。专业毕业生既可以作为国家派出师资到国际孔子学院等机构,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亦可以从事文化传播、出版、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还可从事企业文员、企业营销、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管理等工作。需要汉语的地方,就有你的工作,前景广阔,不受限制。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以汉语言文学类课程为主干课程,以强化语言表达技能及提高文学素养训练为主旨,以培养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文学写作、比较文学、影视文学鉴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秘书学、新闻学、文秘写作等课程,可以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应的文艺理论基础,以及一定的文秘写作公关技能。中文专业学生能说会道,写作素养超出一般,思想丰富情商高,适应能力极强,就业面尤为宽阔,只要你敢梦想,没有跨不过的领域。各类教师、培训机构、文化宣传、新闻编辑、图书出版、企业文秘、行政管理、教育科研等部门,都是你大展宏图的地方,甚至网络媒体、影视传播、多维空间等,亦任你穿越和翱翔。
三 、历史学专业
本专业充分利用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院历史学专业师资雄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开设主要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古代汉语、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民俗学、中外关系史、亚洲史、美国史、欧洲史等。实践教学环节别具特色,如考古现场探秘、文物古迹调研、历史旅游市场调研等。毕业生适合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旅游、文物保护等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
四、社会工作专业
在2016年2月公布的2016-2017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社工专业排名中,我校在全国开设社工专业的268所高校中,位居16名。本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为主,培养具有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理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在国家各级民政管理部门和社工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开设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概论、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险、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保护、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通过环环相扣的专业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对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及其涉及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知识有完整深刻的理解。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人才越来越被重视,社会工作产业日益被看好,被视为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一。美国有67万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根据国外社会工作人才占总人口的比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保守推算,我国至少需要260万左右的社会工作人才。鉴于此,2010年6月,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正式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人才发展大局,成为第六支主体人才队伍。提出要发展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社会工作实用性强,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致力于解除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屏蔽、不平等与不公正事件。它既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也应对个人与社会的日常问题。社会工作涉及的面很广,从基础的个人社会心理发展过程到社会政策及其制定与发展都可以找到社会工作的影子。中国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主要存在于社会服务领域,涉及社区家庭、福利保障、公共卫生、学校教育、司法矫治、就业服务和企业单位等七大主要领域,能够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有利于促进和谐、改善民生、化解矛盾与促进公平。
社会工作者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熟练而严谨的专业技能,严格而系统的专业实习训练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与亮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满足800个小时的实习要求。目前与我校社会工作系建立长期友好实习关系的单位30余家,主要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郑州、洛阳、上海等地,几乎涵盖了国内知名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同时,我校社会工作系与本地政府的民政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民政系统所属社会救助站、社会福利院、干休所及各级民政局、所等单位成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长期的实习单位。通过实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将获得从事该职业所需的系统知识与技能,并能深入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环境与市场,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将有机会参与交流生项目,进行国际交流学习。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在民政、司法、劳动、社会保障、卫生、教育、文化等政府部门,共青团、工会、妇女、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慈善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服务、社会福利管理、社会政策倡导与制定等工作。自2011年起,我校社会工作专业陆续毕业学生300余人。其中,到深圳、广州、上海等地专职从事社会工作事业的毕业生占60%以上;保研、考研等继续深造的占25%以上;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在民政、社会保障、司法、文化宣传、社会福利等政府或相关机构工作的约占5%左右。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