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历程
始建于1978年,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内自动化领域具有深厚积淀和广泛影响力的优势专业。专业依托学校工科底蕴,逐步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在自动化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中享有盛誉。
2.培养目标
立足国家智能制造与信息化战略需求,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装备制造自动化、智能检测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集成、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包括:
知识体系:掌握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优化等核心知识,熟悉工业自动化、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
能力导向:具备自动化系统设计、开发、调试及运维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综合素质:培养国际视野、团队协作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自动化行业需求。
3.专业特色
学科体系完备:1985年启动硕士研究生培养,1990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科研与教学实力居省内前列。
专业优势突出: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河南省特色专业,2023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国防特色学科、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百人计划”“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专业拥有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
产学研深度融合: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可参与企业实际自动化系统开发、智能装备研发等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4.师资水平
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近八成(35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拥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1人。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前沿领域,包括:复杂动态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导航制导与控制、多机器人信息处理与协作计算等。学生在全国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在“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72项,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3项、国家级三等奖21项。
5.办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河南省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机器人智能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装备制造智能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顶尖科研实践条件。
6.就业方向
注重基础知识与理论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能够在装备制造自动化、智能检测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集成、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与决策等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强工程能力、高职业素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三年就业率稳定在100%,主要去向包括:
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领域:就业单位:工业自动化企业(如西门子、ABB)、智能装备制造商(如新松机器人);
科研与技术研发领域:中信重工集团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
继续深造:近五年,百余名毕业生成功考取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